2017/9/1 來源:中國產經新聞 作者:王少杰
“呆礦”資源靠科技“點石成金”
——訪四川省政協委員張紅
本報記者 王少杰報道
死礦、呆礦能否開發成為富礦?鉀鹽稀缺的歷史能否改寫?這一切目前已基本有了答案。日前,“民廣合作”(民革與廣安市的定點合作)重點項目“廣安大龍深部雜鹵石礦床地質特征與化學采礦技術研究”項目在成都通過科技成果鑒定。
由四川省科技廳組織的包括3名院士在內的專家組認為,該項目研究提出的深部雜鹵石礦化學開采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對解決中國鉀資源短缺具有重大意義。預計該項目中試、投產后,四川將有望增加鉀鹽資源儲量上百億噸,價值高達50萬億元。四川廣安將有望成為我國重要鉀鹽生產基地,年鉀鹽產量預計將達200萬噸。
這項依靠科技發明實現突破的技術發明人就是四川省政協委員、民革黨員張紅。
據了解,張紅在大學讀書時學的是采礦專業,此后的幾十年他都與開礦和礦產品加工有不解之緣,深諳中國礦業現狀的張紅前幾年開始就把目光鎖定在鉀鹽領域。
在接受采訪時,張紅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中國是農業大國,而鉀資源是農業生產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早在2011年,國務院在《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綱要(2011-2020年)》中已將鉀鹽找礦和開發利用項目提高到國家戰略層面。但鉀鹽是中國稀缺資源,國內目前查明的鉀鹽儲量為10.69億噸,可溶性鉀鹽資源的經濟可采儲量只能保證開采10年,我國每年有半數需求量從國外進口,鉀鹽資源匱乏已嚴重制約國內農業生產,威脅糧食安全;而另一方面,在四川盆地千米地下深處,長眠著富含鉀元素的雜鹵石,初步估算資源量達243億噸。然而,雜鹵石是一種難溶的含鉀礦物,無法像石鹽一樣采用水溶法開采,尤其是地下深處的雜鹵石長期被國內外專家認為“不可利用”、“沒有經濟效益”,屬于死礦、呆礦,其開采技術也長期未獲突破。
直到2007年,張紅開始聘請人才成立團隊,以多名中科院院士為技術顧問,對雜鹵石資源開發進行科技攻關。項目組歷時四年半,初步查明了廣安大龍礦區雜鹵石礦層基本情況;并首次通過特殊鉆井工藝和化學溶浸技術相結合的深部雜鹵石開采方法,讓溶液發生化學反應后最終提煉出鉀鹽。
在業內普遍看來,該項目被認為是研究深部化學采礦技術處的國際領先水平。所提出的化學采礦技術實用性、創新性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對四川雜鹵石型鉀鹽資源開發、解決中國鉀資源短缺具有重大意義。中科院院士趙鵬大、劉寶珺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綿平以及有關專家組成的鑒定委員會對項目給予了高度評價。
目前,張紅的公司已經對雜鹵石提取鉀鹽項目投入了上億元的資金進行前期試驗。張紅表示,民革中央多次組織專家學者實地考察,項目得到省有關部門的關懷,促進了廣安鉀鹽開發項目加快實施。但該項目投資大、開采技術復雜,需要納入國家戰略開發層面,在產業政策、資金扶持、產業布局、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國家相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